传统健康观:无病即健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健康理解为身体没有疾病或衰弱, 即所谓的 "无病即健康" 的观念。这种认识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片面。
现代健康观:整体健康
如今,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完整。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
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这一定义,并指出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1990年,WHO又对健康做出了新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
具体而言,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健康
无疾病或身体缺陷。
体形均匀,身体各系统功能良好。
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强。
对疾病的抵抗力强。
2. 心理健康
安全感和自我状态良好。
与社会完美契合,能适应各种环境。
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
能正确认识自我,控制自己,调节心理平衡。
3. 社会适应良好
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思想、情感、行为符合社会要求。
能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4. 道德健康
不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
能按照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准则。
WHO提出的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定义为:
-
1946年: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小结
健康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从传统的 "无病即健康" 观念到现代的整体健康观。WHO提出的健康定义强调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等多方面的良好状态。这种全面和完整的健康观为我们理解健康、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