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 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基因、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
- 身心统一的原则: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两者互相影响。
- 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问题,也受社会环境影响。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包括:
- 性格完好
- 智力正常
- 认知正确
- 情感适当
- 意志合理
- 态度积极
- 行为恰当
- 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心理健康的标准
- 有适度的安全感、自尊心和成就感
-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或苛责自己
-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受环境左右
- 理智、现实、客观,能容忍挫折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包括:
- 教育性原则
- 主体性原则
- 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民主平等的原则
- 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 参与性原则
- 协同性、多样性原则
- 保密性原则
不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 以自我为中心,努力实现自我的原则
辨别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原则
不属于辨别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原则:
- 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原则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状态可包括:
- 心理正常:具备正常功能以,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健康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正确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 心理不正常: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丧失了以上功能。
- 心理不健康状态: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